Association " Pour un Meilleur Monde via l'Education "

pmme

Les enfants sont les trésors les plus précieux de l’humanité. Aider les enfants socialement défavorisés à avoir une vie heureuse!


火热的六月,燃烧的诗魂

——2012中国济南徐志摩研讨会侧记

特邀记者 曾英

  盛夏六月的济南,湖光山色,风光旖旎。由以教育促使世界更美好协会(PMME协会)、中国诗歌学会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山东省政府侨务办公室和济南市政府侨务办公室协办的“2012中国济南徐志摩研讨会”6月4日上午在济南舜耕山庄会议厅举行。国内外著名社科院所、大学的十几位特邀专家学者与专程由美国来济的徐志摩嫡孙徐善曾及家人共同参加了此次国内外尚属首届的徐志摩学术研讨会。研讨会旨在以朴素而安静的方式,让人们对徐志摩的诗歌及生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认识,会议相关议题多为中国徐志摩研究学界首次提及。

  会议开幕式由研讨会荣誉主席、原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吴开晋教授主持。山东省侨办主任刘方会、济南市侨办主任陈晓莉、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李小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和PMME协会负责人张葵教授分别致辞。

徐氏后人参加别开生面的学术研讨会

  应以教育促使世界更美好协会的邀请,居住在美国西海岸的徐志摩嫡孙徐善曾(Tony Hsu)、孙媳徐包舜如、嫡曾孙女徐文慈首次前来济南长清80多年前祖父飞机撞开山后失事遇难地东岗山进行祭奠。徐志摩学术研讨会主办方借机邀请徐善曾博士在会议上做了题为《希望更多地了解祖父徐志摩》的发言(英文)。徐善曾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深情追忆了自己的家族往事,并向与会者展示了美国华人2011年11月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纪念徐志摩去世80周年的活动场面。与其1934年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的父亲徐积锴一样,徐善曾也是学理工出身。在获得耶鲁大学的物理博士学位后,他长期任职于美国大公司的科研开发部门,后来又从事创业投资。由于5岁时就由香港移民美国,而且最初随父母居住在纽约穷人区,家境艰难,忙于站稳脚跟,所以对母语渐渐疏远,现已基本不会说中文。这也是徐善曾内心中的一大遗憾。

  徐善曾在会议发言中说:“小时候每当看到家中悬挂的祖父像,就会把祖父穿的中式丝绸马褂和其后人穿的美国T恤、牛仔相比较,显然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近年来徐善曾退休后开始把主要兴趣和精力转移到对祖父的考察研究中。但苦于他既不懂中文也没有太多的文学修养,而关于徐志摩的英文文献为数寥寥,于是他开始到世界各地旅游、追寻祖父的足迹。从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到英国的剑桥(Cambridge,又译“康桥”),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Firenze, 又译“翡冷翠”)到印度的桑蒂尼盖登(Santiniketan,又译“寂乡”),徐善曾一家无处不感到祖父/曾祖父的存在。当徐孙在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后草坪中深情地触摸那刻着《再别康桥》诗句的大理石石碑时,他的耳边仿佛想起了祖父的声音……

  渴望更多地了解祖父徐志摩,向祖父学习追求美(Beauty)、真 (Truth)和自由(Freedom),徐善曾在发言的最后留给研讨会专家们4个问题:1.徐志摩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是什么?2.徐志摩的作品是如何影响中国当代文学的?3.什么是驱使现代学者研究徐志摩的动力?4.中国年轻人是否也对徐志摩的诗感兴趣?

专家权威云集济南纵谈徐志摩

  因属高级小型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仅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十几位徐志摩研究专家参会。文学界人士包括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诗探索》主编吴思敬教授,中国诗歌学会李小雨秘书长,桑恒昌副秘书长,原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吴开晋教授,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韩石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韩文敏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副主任孙晓娅副教授(兼任《中国诗歌研究》和《中国诗歌研究动态》杂志主编),日本清和大学法学部加藤阿幸教授以及部分济南文学界人士王展、吴文峰、逄春阶、戚钧等。如此高规格的关于徐志摩的专题研讨会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徐志摩在中国文学界的历史地位及其诗歌语言艺术等。吴思敬首先回顾了徐志摩早年的求学经历,并指出纵观现代和当代文学界像徐志摩那样经受过全面的社会科学训练、并不刻意追求学位光环的杰出文学家实在是为数寥寥;吴思敬和吴开晋还就文学界对徐志摩评价的历史变化进行了阐释: 对徐志摩的评价一波而三折,从五四后的充分肯定到1949年后对他不公正的批判与冷遇,再到新时期以来恢复其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广泛研究,正说明这次徐志摩学术研讨会的独特意义及对学界的应有贡献;孙晓娅以《真诗人徐志摩》为题,从徐志摩散文、诗歌与戏剧创作的互文和跨文体写作研究谈起,探讨在徐志摩身上体现的多元内涵,并为大会带来了她和学生们特为本次会议整理出的《徐志摩诗文研究资料索引(1923-2012)》;韩文敏从政治社会学角度评价文人徐志摩的贡献,她认为徐志摩对苏俄政体的认识高度在中国超越了胡适、瞿秋白乃至鲁迅, 在国外超越了罗兰 (Rolland)、纪德 (Gide) 乃至高尔基 (Gorky)。韩石山则结合自己编著《徐志摩全集》和徐志摩传记的经历,以“越来越近的《徐志摩全集》” 为题,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历来各种版本的徐志摩全集的编辑出版情况,以及他多年来致力与徐志摩研究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并向徐善曾一家郑重赠送了一套由他编著的八卷《徐志摩全集》。桑恒昌在发言时用一句话概括了徐志摩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如果把中国现、当代文学比作一场满汉全席,则徐志摩的作品当为一道大餐。

会议对徐志摩的研究超越传统文学领域

  在“中国济南徐志摩研讨会”的特邀专家中,不仅有文学界的专家权威,还不乏在其他领域颇有建树的徐志摩研究者。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中国当代语文教学委员会副秘书长温立三着重向与会者们介绍了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徐志摩作品入选情况,并展示了很多珍贵的各种版本教材历史资料照片。温立三指出:“一个作家的影响有多大,很大程度上要看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再别康桥》一诗经过80年的时间考验,已成为无可争辩的白话文学经典。‘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是每个读过高中的青年人都能脱口而出的新诗名句。它是恋人之间分别、同学间毕业离别甚至是毕业时给自己母校留下的赠言。”

  日本清河大学法学部加藤阿幸(Kato Ako)在其提交给大会的论文中提到:徐志摩所写关于日本的诗歌共有两首,一首是由小诗所构成的组诗《沙扬娜拉十八首》,另一首则是鲜为人知的《留别日本》。解读《留别日本》不仅可研究诗人理想中的韵律构造,还可挖掘徐志摩诗文中的恋古情结。加藤阿幸的论文无疑给徐志摩的研究带来了极有启发性的海外眼光。

  最后,作为自然科学家的中国科学院原地质所所长孙枢院士和法国兰斯大学物理系张葵教授联合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向与会者呈现了英国剑桥大学里徐志摩石碑和垂柳相关的景象,并在题为《天下金柳何处觅》的报告中详细考证了“金柳”的植物学特征以及剑桥垂柳与作者在北京颐和园西门所发现的中国“金柳”的相似性和不同点。在汉文化中咏柳诗句中多强调柳树的翠绿,唯浪漫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称之为“金柳”(“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两位科学家和文学爱好者希望随着对徐诗的研究日益深入,咏柳的文学创作也将进一步拓展视野,绿柳、金柳乃至白柳等都应在中国文学领域中享有一席“地位”。

  此次研讨会虽简短精炼的只有4小时会时,却打通了文学界与科学界、海外与国内、诗人亲属与研究者之间的种种藩篱,这恰恰证明了徐志摩的影响绝不仅限于文坛,更渗入到了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徐志摩独特而优美的诗歌与散文在人们脑海里永存,徐志摩浪漫而执着的人格魅力和其贯穿东西的人文思想正在引领着越来越多的人向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价值观靠近。

  正如吴思敬教授为本次别开生面并具有特殊意义的学术会议作总结时所强调指出的,以往的现代文学研讨会从来没有像这样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探讨徐志摩的成就和价值。2012中国济南徐志摩研讨会以及今年年底将要出版的20万字的会议论文集必将作为徐志摩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载入文学史册。

致谢: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研讨会专家们的细致修改和润色,在此鸣谢。


About Us | Site Map | Privacy Policy |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