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教 育 促 使 世 界 更 美 好 协 会
pmme



寡言:谈“真正” 犹太人的人


送交者: 寡言 2013年06月24日17:01:25 于 [天下论坛] 送悄悄话


当他们说起和犹太朋友接触最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印象是”犹太人团结“,他们说”犹太人之间当然争斗和厉害,但对外团结一致,和中国人形成鲜明对照“。其次,他们提到犹太母亲对子女督促极严,事事都要孩子争第一,犹太人做事非常认真。

很有意思的是,中国有句老话,讲慈母出败儿。中国传统家庭,父亲常扮演严父角色,但慈母扮演救火的角色。一个过严,一个过于溺爱,很多家庭如此,也许还不如父母两个扮演同样角色,不严不宠为好。 中国母亲和犹太母亲扮演角色不同,也许和两个民族母亲地位不同,多数民族父系继承,但对犹太人而言,只要母亲为犹太人,子女就是犹太人。

我觉得朋友点出中国人和犹太人最大区别。中国人而言,作为个人生活着,作为家庭和家族中的一员生活着,之外就比较无拘无束。 犹太人作为个人,作为家庭成员生活着,同时,他们生活在宗教(教堂)和社区中,生活在小团体中。

何谓生活在社区中生活在小团体中呢? 一个判据是看个人为这些团体投入多少精力,时间,金钱和精力。 当然,犹太人也要求”回报“,但这种回报并非一一对应,并非物质性的。一个人也许为社区和团体做出大量贡献,收获的是名声和内心的安宁,他的贡献散射到社区和团体的其他成员身上。 在某种意义,社区和团体是物质精神重新分配的中心,肯为社区和社团化大量精力的人,放眼未来,超越了个人。 因为有这些再分配中心,犹太人之间形成超越个人和家族的网络,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

为什么如此? 也许犹太人历史经验是当灾难临头,小家庭并非那样得力,覆巢下无完卵。这个巢至少是社区。 要携手创业, 社区或团体也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中国人不喜欢的韩国人,至少在美国的韩国人后裔,在发展超越家庭或家族的社区文化上也做了相当出色的工作。

相比之下,中国人比较物质化,比较实际,所赚的基本都化在自己家庭之内,中国人在小家庭和国家之间,缺少另外一层,缺少能包容一伙”志同道合者“的小共同体。 中国人眼里的覆巢下无完卵,这个巢基本是家为核心。

来美的华人,多在专业上精益求精,在专业之外,缺少超越的爱好。 从业务的角度,华人走的是条高效率之路,但从创新和交叉学科的角度,又多少吃了点亏。 华人就事业和家庭外,化的时间精力委实还是少了一点。


外国学生眼中的中国留学生:丢失了思辩能力


作者来源: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侨报网讯】除了爱做饭,观念传统,读书用功这些老标签,外国学生对他们身边的中国留学生还有怎样的观察?FT中文网实习生吴子静对话来自世界各地的5位学生,听他们讲述所接触到的中国同伴。

“新一代的中国留学生丢失了应有的思辩能力”

  Samuel Lipoff来自美国波士顿,毕业于哈佛大学,现攻读麻省理工大学生化系博士学位。
  Samuel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国通”:说一口略带京腔的流利汉语,参加各种中国学生组织的活动,并经由学校项目多次到往中国各地。从8年前迈进哈佛校门起,他就开始了和中国学生的亲密接触——合住的学生套间中有4个中国人,在那个年代可谓少见。“我是特意选择和中国学生住的”,Samuel说,“因为我已经学习了2年汉语,对中国也有相当的兴趣。”
  回忆起当时的合住经历,Samuel对室友间时常自发辩论国家大事的氛围印象深刻。“我的室友来自中国不同的社会阶层,因此对国家政治经济问题的看法很不相同。”Samuel认为辩论非常深刻,即便有再大的意见冲突也能理智地探讨,互相尊重。
  相较之下,Samuel发觉现在的中国学生正在逐渐丢失这种思辩能力,“他们更实际,更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对政治则比较漠然,更不会去做深究”。让他尤为惊讶的是中国学生对奥运火炬传递期间美国杜克大学“王千源事件”的反应,“我参加不少中国学生的邮件群组,因此收到了许多关于该事件的评论,真正理性思考的人几乎不存在,不去探究问题的真正根源。”
  Samuel认为这非常让人失望,“在哈佛读书的中国学生都是佼佼者,他们之中很可能就会出现这个国家未来的领导人。如果连他们都丢失了探索和思辩的能力,一个国家该要怎样不断前进发展?”

“我是寝室楼的‘联合国中印关系协调大使’”

  Caroline Hungwe来自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现就读于英国威尔士。她说自己和中国学生算是同在一个屋檐下——同住的学生公寓里有5个中国人,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一应俱全。
  “他们大都很友善,和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没有什么不同。一样爱笑爱闹,喜欢朋友聚会,噢,唯一的不同就是他们都特别热衷做菜吧!”Caroline笑道,“他们真的都特别厉害,每顿饭要做好几盘菜,不像我,一个盘子就解决了。”
  在Caroline眼中,中国学生也要细分成至少三类:愿意接受并尝试融入西方社会的,有些抵触但仍努力改变的,和彻底将自己隔绝在一个小团体里的。她说,同住的中国学生中有些非常西化,听英国乐队,开寝室party,和外国学生交朋友。但有些就相对很封闭,从来不参加集体活动,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Caroline设身处地地认为,这和他们出国前的经历有关,“比如那个很少和大家交流的男生,应该是第一次出国还不适应国外环境,加上语言上的困难,就干脆把自己给封闭起来了。”
  说到适应新环境,Caroline无奈地讲述了他们全楼最严重的“中印危机”。事情很简单:一个中国女生每次都会屯很多食物在冰箱和橱柜,导致其他楼友没有地方存放;另一个印度女生对此就特别有意见,经常抗议性地把中国女生的东西直接拿出来丢在外面。“这多幼稚啊,就像小孩子闹脾气”,Caroline叹了口气说道,“基本每次都是我去调停,感觉自己跟联合国中印关系大使似的。”

“中国学生的观念还不够开放”

  Elco van Groningen来自荷兰第二大城市乌特勒支,现就读于英国威尔士。奔放热情的性格让他朋友成群,其中也不乏中国学生。
  在他看来,中国学生普遍家教严格。Elco对某次去一个中国朋友家做客的经历印象特别深刻:“他家真是一尘不染,进门脱了鞋还要整整齐齐地摆放好,我坐在客厅就觉得浑身不自在,都不敢大声说话了。”
  家庭管教严格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课业勤奋。在Elco看来,中国学生几乎就是用功狂的代名称。“我们班有两个中国女生,每次老师开出的长长一张书单,能认真看完的,大概全班也就只有她们俩吧,”Elco感慨道,“不过,最后的总分却还是我高,因为她们从来不参加课堂讨论,那可也有50%的比例呢。”
  爱热闹的Elco经常在自己或朋友家开各式各样的主题派对,其中免不了喝酒和各种整人逗趣的小游戏。但他一般不敢邀请中国学生,尤其中国女生,“我担心他们会不习惯我们的玩法,毕竟,我交谈过的大多数中国学生还是思想非常保守的。”Elco说,也曾经尝试过邀请一个在他看来言谈举止都相当西化的中国女孩子,结果还是发现她整晚都很不自在。“或许传统观念已经深深植根在他们的脑里了吧。这并不是一个好坏价值判断的问题,只是对于像我这样习惯了思想极端开放的人来说,他们让我觉得有些难以接近和不好相处。”

“语言是中国学生最大的障碍”

  Sakshi Ojha来自印度首都新德里,现就读于英国威尔士。她和3个中国学生共租一个房子,遇到了一堆让她头疼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经由Sakshi归结,还是在于语言——中国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实在让她没办法很好地和他们互相沟通,也因此产生了许多误会。“当他们告诉我说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我简直太吃惊了”,Sakshi说,“因为他们的口语能力完全不能正常对话,更别说讨论问题了。”
  就是因为语言障碍,Sakshi和同住的一个中国男生特别不合。“我负责我们的电费水费账单,和采购基本的公用物品比如卫生纸和清洁剂。但那个男生,无论我跟他说多少遍,就是不肯出凑份子的钱。还说他会用自己的卫生纸,真是把我给气炸了!”但她后来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个男生蛮不讲理,而是他根本就没明白她的意思,经过另外几个中国学生转述才了解状况,补上了该交的钱。
  “我们都是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都需要适应新环境,他们的语言有障碍会更困难些,这我都理解”,Sakshi说,“但至少要做出努力。就拿我的楼友来说,有两个女生一直在尝试和我交流,还给我带中国的绿茶,她们的语言进步就很快,比刚来的时候好多了。可那个男生,见面连招呼也不打,除了固定的两个中国同学之外根本没有别的朋友,这样怎么可能有进步呢?”

“我喜欢中国人那种爱热闹的性格”

  William Barrat毕业于美国佛吉尼亚大学,现任职美国某投资公司,并曾在该公司的成都分部工作过一年。
  他与中国学生的接触主要是在大学期间,他学习了3年汉语,参与学校的华人基督教团体,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William认为自己和中国学生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他的父母也特别重视学业,而不像多数美国家庭那样期望孩子成为NBA巨星。
  但在和中国学生一起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他还是发现了不少差异。“每当有意见分歧的时候,我希望可以大家摆上台面来公开辩论,而他们却总是希望台下解决,避免冲突。另一个让我很困扰的细节是,他们总是临时改变计划,小到一个会议的时间地点,明明早就定好了,但都会突然变卦。”
  William很羡慕中国人那种互相之间特别亲近的感觉。“他们特别爱热闹,会花很多时间来和朋友、家人相处,一起聚伙吃饭,一起打牌开party。不像我们美国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淡。”
  在成都一年的经历让William喜欢上了这个温情的城市,“我和中国一起经历了难忘的5·12地震。以后要是有机会,我还想再回去那里工作。”

摘自《侨报网》 http://www.usqiaobao.com 2009-03-17(编辑:王雨辰)


知识份子哪里去了?


罗家德

  当汶川大地震发生,七百五十万人次的志愿者涌向灾区,中国正面对着人性觉醒,人本关怀回潮,历史性的大改变之际,“知识份子”们却几乎失声。知识份子都那里去了?
  传统上中国是一个知识份子祟拜的社会,但现在知议精英的民间声望却空前低落,总听到网民喊出“草根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以民粹主义情绪就否定了知识的重要。再不然,总有人揣测知识精英都是政府与商人的应声虫,不值得信赖。从关键年代的失声,到民间声望的低落,学者专家们的问题其实出在自身。
  自古以来中国知识份子之所以令人景仰,是因为他们要作一件两面不讨好的苦差事──调和由下而上自组织出来的权力,与由上而下透过层级体制进行控制的权力。这从来就是一个中西文化都在苦思解决之道的难题。美国宪法的四大基本要义中就明指宪法设计的目的要平衡联邦权力与地方自治。中国知识分子其实夹在两股权力之间,想要作到平衡,十分困难。
  一方面,面对由上而下的皇权,知识分子以中庸之道主张君王善政要「不大声以色」,甚至要「无声无臭」。这样无为而治的主张限制着皇权的扩张,让人民自我组织,自我成长,自我协调,各安其位,生生不息,并相信这些自组织会协调出社会秩序。另外儒家知识分子建立了一套政统与道统分离的理论,将统治的「理」和统治的「权」分离,前者是道统,握在知识分子手上,后者是政统,握在君王手上,知识分子可以评鉴君王,懂得行仁政的就是王道,不懂的就是霸道。行霸道的君王,儒家知识分子就不背书他的权力,如果人民反抗也是合理的,这就是孟子所言「但闻诛一夫纣,未闻弒君也」。籍此理论,知识分子可以限制皇权不至于太过扰民。
  知识分子不止在思想体系上要对抗皇权下乡,在实际行动上亦有一定的作为,靠的是社会学者费孝通所言的政治双轨制,一方面皇权由上而下到县城,县官是由中央派任,属层级制度的一员,另一方面宗族权力由下而上,士绅是地方自组织的领袖,但士绅却不是层级系统中的一员,所以不从属于县官。士绅多是退职的官吏,在官场上有一定的人脉,政令如果太难执行,士绅可以向上找到关系反应给代表道统的文官集团,如果士绅曾经宦游京城,就可能直接找到中央官吏反应舆情,透过士人集团的抗议,以道统的理论争议政令的不合民情,是霸道,或弹劾地方官的执行不当,太扰民。这在实际行动上给了地方自组织一层保护。
然而今天,面对商业精英、政治精英对权力的滥用,学者专家们往往表现的没有某些新闻记者有良知。
  另一方面,面对由下而上基层自组织出来的权力,费孝通则提出「礼治秩序」的概念,他以为在地方自组织之内,长老政治有的是施行教化的权力,如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族中长者对事务的裁决等等,被教育的人不同意也必须要接受,所以不能称为同意的权力,更不能称为暴力,而是长老的教化权。在乡土中国,教化的权力是最核心的权力,有事情开祠堂,平常没事就要讲学说理,形成一个行为规范。教化首先要说出一套道理为受教者所接受,「理」的背后有一套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于中国人的治理来说,就是要有自己的一套「礼」,形成礼治秩序。
  但这和精英阶层想为草根社会作决定是不一样的,「礼乐教化」的目的刚好是要教育群众一套自我组织的方式,能自己协调出秩序,否则自组织之内就可能乱成一团,再不然,几个自组织之间也会相互侵权,为维护自已团体的利益而伤害其它团体。就好象会议进行时需要议事规则,知识分子要教化的正是这种「议事规则」,而不是越俎代庖,为会议作出结论。

  罗家德 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   台湾清华大学科管学院兼任教授
  如欲讨论相关议题,请上本人博客 http://jarderluo.blog.163.com/blog/


出国不能不了解的海外状况


作者来源: 澳际出国留学

  【侨报网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这句歌词虽短,但是却反映出许多海外游子的点点滴滴。在国内时了解外面的世界只是通过电视、网络、中介公司的介绍,然而能真正认识外面的世界只有在国外生活久了才可以的。下面几个方面如果不出国是不会知道很清楚的。

一、不努力学英语是不行的
  很多学生出国以前以为到了国外,有了英语环境,自己会不费力地通过语言关。然而,除了小孩子,成年人欲消除语言障碍谈何容易?非英语为第一语言的人学英语都会受母语的影响,这就是许多在国外生活了半辈子的老侨,其英语程度还不是特别高的原因。

二、从中国出口海外的食品是给华人吃的
  到国外才知道,中国的食品绝大部分只有在华人超市里才能见到,都是以华人为销售对象的,外国人除了偶尔到中餐馆打打牙祭,平时几乎不买中国食品。在国内时,经常看到这样的宣传:某某传统食品远销世界五大洲,深受喜爱。原来都是让我们的同胞吃掉了。

三、不可能完全脱离华人圈,交外国朋友也没有想象中的容易
  国内人有这样的误解:到了国外,交的是外国朋友,吃的是西餐……。其实,除了华人稀少的城镇,以及生活于校园内,或者嫁了老外,在中心大城市,你的生活范围很大程度是在华人社区。人们都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在。毕竟中国人的基数是很大的,很早以前就有许多前辈移民过去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哪里都一样。国内人以为我们在国外都有一些外国的朋友,其实不然,与他们较深层次地交往,除了语言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文化的隔阂。外国人很少关心别人的私事,而我们中国人又是那样的热情,他们看我们觉得很奇怪,我们看他们的冷漠也不舒服。但不是说在国外就交不到朋友,只是需要花一段时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四、频繁变换职业身份,是很常见的

  从快餐店服务员到赌场发牌员,从中文教师到电话推销员,从送晨报的到送比萨饼的,从流水线工人到公司小职员……,频繁地身份转换,而且职业属性五花八门,对于新移民是再正常不过了。国外的福利待遇很好,很多人也不怕失业后没有保障,有很多职位空着,所以工作也是很好找到的。

五、汽车洋房,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虽然国内汽车现在的价钱不是很高,但也不是每家都有的。不是我们买不起,而是很多人觉得没有必要买,我们国家人口密度大,不像澳洲,加拿大地广人稀,上班、购物要走很远很远的路,不开车不方便。国内房价很高,买一个楼层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更不要说小洋房了,很多都是可望不可即的。其实在国外住别墅的情况很正常,我的一个朋友在澳洲就是自己独立的洋房,房前还有很大一片草地。给我寄来的照片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在草地上玩耍,很让人羡慕呦!

六、牙齿保健,不能不重视

  在国内,牙痛了吃点药挺过去了,什么时候坚持不住了才去看牙医,平时根本不在乎。我也见过很多人用牙咬开啤酒瓶盖的"壮观场面",这样容易造成牙齿松动以致脱落。在国外发现几乎每个外国人的牙都很好,白皙整齐,似排珠,赛玉贝,咱们真是相形见绌。怪不得做牙膏牙刷广告的基本上都请外国人来做。

七、西方政要,一点也不神秘

  在多伦多大街上见过加国总督伍冰枝,除了有两个粗壮男子五米之外相随,人家伍总督和老公牵手漫步,俨如平民。在一些场合,与市长、省长、议员握个手、合个影,也并不难。 而在国内,森严壁垒的政府部门,警车开道的领导出行,大多数人只能在电视上看看他们的样子。相比之下,如果你手里拿着和某某人的相片,相信你会有许多吹牛的话要讲。

八、高学历知识分子,做普通工作不新鲜

  "龙陷浅滩,虎落平阳",高知做蓝领在国外司空见惯。印度的哲学博士开出租车,东欧的音乐家干装修,中国的计算机工程师肉联厂杀猪……人为了生存,要能屈能伸,很多时候学问不能当饭吃。"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我们都知道的道理,在历史长河中,很多名人也都是这么过来的,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外面的世界真的是精彩和无奈,国外生活的日子甜蜜也辛酸。但是我要赠送给大家一句话"既然选择了他,就为他风雨兼程,风雨过后就是美丽的彩虹。"

http://www.usqiaobao.com  2009-01-15 17:14:05    (编辑:王雨辰)


爱人者人恒爱之 助人者人自助也


高万足

  一个信佛的老人告诉我。人就好比一只空杯。里面的水满了,你得施一半给别人,待杯子里又满了,再施一半给人家。只有不断进、不断出。你这杯子才有价值,你这里的水才会是活水。如果只进不出,你那只杯子就再也装不进了。当你得到一杯水的时候,你别忘记了,其中的一半是奉献。假如你不愿奉献,你就再也得不到了。

  一个人给他人以帮助,可能付出精力、财力,但他会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满足。在精神世界里,你给别人以关爱,你的情感和爱并不因此而减少。同时,这种交流、沟通、给予,会丰富你的人生经历,扩大你的视野,充实你的精神生活。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需要不断丰富、完善的,给予他人以关爱的过程,也是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爱人者人恒爱之。关爱他人,可以嬴得人间最美的情感。世上千金易得,惟有爱心无价。在有限的生命之河中,大多数人不会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来去匆匆的百年历程里,你只要付出了爱、付出了真诚,就会有人记住你、爱戴你。你会因这份铭记、爱戴,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和精神上的满足。你只有关爱他人,才会从别人的欢笑、感激中,发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奉献给世界真诚,世界就会因此更美好。关爱别人,就会推动社会的文明。

(摘自百度网)


About Us | Site Map | Privacy Policy |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