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教 育 促 使 世 界 更 美 好 协 会
pmme


本章有关环保的内容包括以下4个分内容

守着大湖泊,珍惜点滴水
没有明天
暴雨会落在每一个人的头上
科学家预言:本世纪末地球只有10亿人幸存
梁从诫:今生为绿,来世为公

美国老高按:住在德国的亲戚,应国内一家环境杂志之约,写了一篇德国人如何珍惜水资源的稿件,也发给我看,让我十分感慨。与德国人相比,不仅中国人应该反求诸己,高度重视如何珍惜和保护环境;我们住在美国的人也应该惭愧,可以找到极大的差距,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只有一个地球。

守着大湖泊,珍惜点滴水

高晓

对于我们每个人,水和空气一样不可须臾或缺,无论百万富翁还是平民百姓,每天都有对纯净水的需求。

笔者在长江边长大,见惯了纵横密布的大小湖汊,从来认定“美不美,家乡水”。出国来到德国多瑙河畔求学,对比之下才发现中德保护水源的差距真不小:多瑙河是一条国际河流,清澈极了,沿岸散步,看见鸟儿栖息啼鸣,鱼儿追逐戏水,不由得发自内心地感叹:环境保护做得真好!

博登湖的水,是甜的

拿到学位后,转到德国最南端的城市康斯坦茨(Konstanz)定居,该城位于德国、瑞士、奥地利三国交界处,城市不大,常住人口8万多,但每年依靠旅游创造不菲的收入,其最大的资源,就是博登湖(德语:Bodensee)。拿到学位后,转到德国最南端的城市康斯坦茨(Konstanz)定居,该城位于德国、瑞士、奥地利三国交界处,城市不大,常住人口8万多,但每年依靠旅游创造不菲的收入,其最大的资源,就是博登湖(德语:Bodensee)。

博登湖面积536平方公里,最深处254米,是欧洲德语地区最大的淡水湖。一条蜿蜒的河朝这里流进,一条浩荡的河从这里又流出,流入的是莱茵河,流出的也是莱茵河,莱茵河在博登湖里这么经过一下,就好像从一个小女孩变成了一个大姑娘,向西向北,经瑞士和法德边境,再流经荷兰,注入北海。

河是国际河,湖也是国际湖,湖岸线有几百公里,跨越三个国家。第一次见到博登湖水时,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太清亮了!居家久了,才知道博登湖真正可贵的,不仅在于景色壮美,更在于它那无与伦比的水质。当地人曾告诉我:湖水水质堪比瓶装矿泉水,甚至某些指标比市场上部分矿泉水更好。这里所有从湖里抽上来、从自来水管流出来的水,都可直接饮用。20多年来我和孩子们也学着本地人习惯直接饮用,从来没有发生过呕吐、腹泻。沿湖旅游时,我们都会用空瓶满满地灌上自来水带上饮用,用孩子的话说:博登湖的水,是甜的。

刚开始以为博登湖水是上天的恩惠,走南闯北多了,去了北欧、北美,与其它地方的优质水源做了对比,才感觉这种想法未免片面。地处欧洲心脏、人烟稠密地区的博登湖能拥有如此水质,离不开当地人民和政府持之以恒的共同保护——当然,这些也并非天生如此,而是三国人民和政府逐步反省、摸索的结果。

我因对德国的情况更熟悉,下面主要介绍德国的情况。

浩瀚苍茫的博登湖。

当局和专家下了大工夫

二战结束以后,德国人开始重建家园,加快的工业化进程使得越来越多未经处理的污水流入博登湖。因该湖涉及德国、瑞士和奥地利三国的利益,1959年成立了博登湖国际水质管理委员会(IGKB),三国商量着处理。

本地的德国水厂,供应博登湖北面320个小城镇、近400万居民,吃喝用水均出自这个水厂,其供水的主管道,一直延伸到博登湖以北400公里以外的德国区域。而博登湖西南区域、东北及东南区域,则分别由瑞士和奥地利的水厂负责。

经过四年考察研究,专家认定磷含量增高是博登湖的主要污染原因,而磷又主要来源于周边农田的化肥和民众使用的各类洗涤剂。找到原因后,对症下药,开始采取具体的治理措施:1970年起,在政府主导下,博登湖边大部分城镇建起了污水处理站。1975年德国又出台法律,严格规定所有洗涤剂含磷量的上限,并经常抽查。一旦发现某项产品超标,厂家必须立即停产改进,到时限仍无改进的,就立马关门。在严厉法规的催逼下,工业界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寻求洗涤剂的无磷化,1986年终于发现了磷的替代剂沸石(Zeolithe),这是一种完全可以在大自然降解的添加剂。

与此同时,政府也对化肥使用加强严格管理,要求尽量减少磷的使用量。科研人员研究本地土壤里磷的具体含量,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农民和果农只能施不含磷的生物肥料。如果有人违反规定,则将会收到监管部门开出的高额罚款单,农产品有污染者被禁止上市出售。

生物学家们定期提取水样,以此为依据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和从业人员,调控水草、藻类、湖边植被的种类,以及鱼类、鸭子、天鹅,甚至于通过控制蚊子和其它昆虫,以及飞鸟,来完善、改进湖水和周边湿地的良性循环生物链。

通过这些措施,博登湖的磷含量花了20年降为1959年的十分之一。有趣的是,最近几年渔民们竟抱怨因水质太纯净,使他们的渔产量逐年减少!这让我想起中国那句“水至清则无鱼”的老话。好在政府和专家知道平衡各方利益对环保的重要性,所以开始研究,如何通过生物方式,既不破坏水质,又能增加渔业收成——德国人也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积累智慧的。

该湖由三国共管,也就是彼此相互监督。我们偶尔在报纸上读到个别影响博登湖水质的负面报导,随后就可读到另外两国媒体的抱怨、抗议和建议,接下来就是三国专家共同实地考察,研究对策,几个星期或是一两个月后的追踪报导。最后必定是一份最新的合格水质检测报告,才是最终平息风波的良方。

现在我手上的最近一次水质报告说:pH-值:7.9;硝酸盐含量很低,只有每升4.2毫克;其它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工业化学物质,医药污染物质,检测结果为零;各种致病微生物,也是零。这份水的检测报告,是从水厂各个环节,每年取出一万多个水样而统计得出的数据,据称湖水的质量达到了婴儿食品制作的标准。

博登湖不仅水质优良,而且价格低廉。水的出厂价格,每吨自来水1.85欧元,按1比8兑换,折合人民币每吨水14元8角。

莱茵河从博登湖流出,向西、向北流经好几个国家。

自己出力,自己受益

饮水思源。博登湖的水源主要来自奥地利雪山和本地充沛的湿地雨水资源,当地人们在生活习惯上,自觉地保护和节约天然水源。

1,雨水贵于油,不合污同流

一般来讲,雨水是污染最少的水源,可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流入博登湖。那么,将雨水与污水严格分流,让污水处理站只处理污水,就大大减少处理水量的负担,也节约了污水处理所消耗的能源。德国人首先强调和保证这一点:让雨水尽可能地流到地下,或者通过专门管道直接流入博登湖,确保流进污水处理站的都只是污水。

如何具体做到这些?

德国大小房屋,受到严格控制环保的工业建筑自不待言,即使是城镇私宅或机关学校等,建房时地基下都必须安装两套下水管道系统,一套是排放日常生活用水包括洗澡、洗衣、冲厕所的,它们必须流入民用污水处理站;而另一套,就是雨水管道。这儿所有的屋檐都安装了半圆接水槽,收集整个房顶的雨水,通过几条垂直管道进入地下埋好的雨水管。下水管道的数量是根据屋顶的面积来安排的。留心观察,下雨时屋檐下都是干燥的,不会出现雨水滴漏现象——除非是临时搭建物或者出了故障,屋檐才会滴滴答答漏雨水。

2,污水处理站,任务不简单

康斯坦茨虽然城市不大,人口不多,没有大型工业,以旅游业为主,污水处理站却是博登湖地区规模最大的一个。其地下回收主管道长达300公里,配有25个地下泵站,每天回收废水量可达到4千万升,相当于两千节火车皮的容量。而其技术的先进性可从康斯坦茨在网上公布的污水处理前后结果对比窥见一斑:

处理前(毫克/升)处理后(毫克/升)排除量%
需氧量:5202096%
铵(NH4-N)350.798%
氮(N-总量)521078%
磷(P)7.50.297%

其实污水处理只是各类废水处理过程的统称,污水处理站有更详细的分门别类,有专门收集处理大型洗衣厂、清洗汽车后的污水,还有处理餐馆里含有洗涤剂、地沟油水、剩菜剩饭的程序。这些废水都不允许商家企业随便倒入下水道,必须集中收集后做特殊处理,收费价格则根据污水种类,各有明确规定,违规者一但被发现,都会受到严厉处罚。

谈到这儿,我不由想起一件趣事。好多年前与来办公室打扫卫生的清洁工聊起来,开玩笑问他为何不自己开一家清洁公司当老板?——我感觉,这是一个入行门槛相当低的行业,只要四肢健全就能干好。谁知他告诉我,在德国想开家清洁公司,必须拥有保洁师执照,而拿到这纸片,就得花上3年!我大为好奇:3年到底学什么?听他一解释,还真不简单:要弄清哪种污垢需用哪种洗涤方式和化学剂,使用中和使用后如何处理,如何保证不汚染环境,应该如何回收……等等,够让人头大了!

3,从娃娃抓起,实地讲道理

德国是如何让保护水源,人人有责的意识深入人心?得力于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各种媒体的长期宣传,形成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的社会习俗,还有一条重要经验,是抓孩子的公德教育。

记得孩子刚上小学,一天放学回家,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今天老师领着同学去参观了污水处理站。我不以为然:怎么又去那儿?不是一两年前去过了嘛!后来才知道,德国的环保教育已经彻底制度化,孩子们在幼儿园、读小学和读中学时期,都会组织去参观一次,每次都有污水处理站的工作人员带领,讲解内容和参观范围是根据孩子年龄而定的。幼儿园的孩子小,就不会被带去参观有危险或可能有碍健康的区域,讲解的内容也浅显易懂;对于中学生,就会多讲些生物化学方面的污水处理原理。这样能让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乐于理解和接受,甚至于对环保专业产生兴趣,受益终生。

有一件小事让我记忆犹新。有一天我刚要将不能吃的剩饭剩菜倒入抽水马桶冲走,儿子马上过来阻拦。他详细解释说,剩饭剩菜倒入下水道,会让老鼠在下水道里得到赖以生存的食物,快速繁殖。而谁都知道老鼠一多会引发很多传染疾病,如果人们再用化学方法设法消灭下水道里的老鼠,就会给污水处理、环境保护带来沉重负担。所以最好只用举手之劳的最简单办法:不给它们食物,饿死它们,就能收到保护环境、保护健康、节约处理费用多重效果。孩子的话让我顿开茅塞,从那以后我们若有不能吃的剩饭剩菜,只倒入密封的生物垃圾桶。

4,靠水爱护水,保己保子孙

即使德国已是世界最富裕国家之一,博登湖区“靠水吃水”,应该算水源最丰厚的地区,但是湖区居民,却非常注意节约用水。

据德联邦统计局报告:1990年德国每人每天用水147升,1996年降到130升,2012年达到前所未有的新低:每人每天用水才122升,而我们康斯坦茨所在的巴登-符腾堡州更低,每人每天家庭用水为115升。我查到几个对比的数字:全欧洲平均用水量是每人每天150升;缺水的北京,每人每天生活用水竟为210升。

本市的杂志和电视上,津津乐道节约用水的具体方法——当然绝不是那种取巧“偷水”逃过水表记录的方法啦。喝水吃饭其实只占用水量很小一部分,只有3升;德国人用水量多的项目就是洗澡和冲马桶——40升水冲厕所,占全天用水量三分之一,37升洗澡。

为节约用水,人们各施其能:

——有条件的家庭(主要是有场地)各家各户都备有收集雨水的大桶,收集来的雨水除了用来浇花园,有的人家还接通室内蓄水罐,用它来洗衣服、冲厕所,或者用来擦地、做卫生等等;

——逐渐减少盆浴,提倡淋浴;

——减少冲洗厕所的频率,只在每天晚上彻底冲刷一次;

——安装带有大小两个开关的抽水马桶,小便按小开关,大便按大开关,小开关的冲水量仅为大开关冲水量的三分之一;

——经常检查水龙头质量,并将总开关水量稍微调小;

——建房时,水管尽量深埋地下,这样可以避免水管冻破。

……

本地污水处理的价格是:一般生活污水处理每吨2.62欧元(折合人民币约21元);而每家污水处理量,则按照自来水用量来计算。也就是说,我家水表上若走了一吨水,每吨价格1.85欧元(人民币约14元),再算上等量的每吨处理费,我家所用的这一吨水就得实际付出1.85+2.62=4.47欧元(人民币约35元)。

在德国,家家都有自己的节水措施,乍看似乎是图节省开支,细算其实经济得利并不多,人们更看重的,是保护自己与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

在德国,人们普遍抱有“水、空气和环境都属于自己”的责任感,而每个城镇的公共设施,又都有专门人员具体管理。有一天,我偶然看见我家房后马路上有个水管有些渗水,进门立即打电话到市政管理局,告诉他水管漏水处的具体地点,两小时后我再出去看,漏水的水管已被静悄悄地挖开来修补好了。整个过程处理得就是如此简单快速!

无论政府官员,还是普通工人,都会把涉水事务看成重要事情。打进市政管理局的电话是免费的,而且那一头24小时都有人接听;一旦接到任何来电,都会立即处理。更何况德国人大多数都是关心公益、“好管闲事”之人呢!

康斯坦茨的污水处理站。(本文照片,均为高晓提供)

-See more at:

http://blog.creaders.net/Gao-falin/user_blog_diary.php?did=190762#sthash.CbA5Uyr9.dpuf


没有明天


暴雨会落在每一个人的头上

PMME协会成员 David Embury

  无论当我看到来自坎昆的电视报道,还是回想起哥本哈根的全球气候变化会议期间所谓的“科学家预言”,我都深深地感到当今的科研目标和方式与戴维(Humphry Davy*)时期的相比反差是如此之大。19世纪初,为解决英格兰东北部频发的煤矿灾难事故,已是著名科学家的戴维爵士亲自下矿井观察现场,和矿工们交谈,随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代矿工灯,为解决煤矿安全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一提的是,戴维爵士从来没有为他所发明的矿工灯申请任何专利;他仅仅满足于英国皇家学会的拉姆福德(Rumford**)奖的获得。

  与此相反,在当今这个“速成知识”的时代,我们看到的是各国官僚们无休止的辩论:气候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造成的?大量使用煤炭的发展中国家是否应为其所排放的污染源付更多的责任费?我个人以为,仅仅讨论气候变化的根源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偏离主题的,重要的是,我们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对这一全球性问题做出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我们的反应不应该只是靠税收制裁, 靠指责某某国家的责任和寻求更合适的能源供应等,而是要及早意识到极端的气候变化将会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和我们人类社会必须共同分担的责任。因而,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在大灾难尚未到来之前如何提前做好准备,一旦大难临头应如何尽快拯救生命,尽量减少灾区的痛苦和损失。

  作为科学家,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重大课题,我们需要的是应用新的学科交叉,对未来的农业经营实行有效的管理,需要研究救灾设备和临时住房等所特需的新型材料,需要调配和部署防洪体系,并同时做好水资源的保护,还要发展生物圈的更加合理的使用。此外,我们需要从现在起就开始做广泛的科普教育,使大众对气候变化将带来的大规模社会剧变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应急措施。

  我们不应被动等待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因为这是一个将会威胁到整个人类生存的大问题。无论是作为社会的个体存在,还是作为民间的团体和组织,我们都需要积极地行动起来;同时也要让政客们知道,我们需要的不是那些对科学毫无所知的夸夸其谈和鼠目寸光的临时救急办法。当今明智的政治家应有高瞻远瞩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和具体措施,应充分利用教育这一有效手段使广大的民众懂得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种种后果。

* 汉弗里•戴维 (Humphry DAVY 1778-1829), 英国化学家,是至今世界上发现化学元素最多的人, 同時也是第一代矿工灯的发明人。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主席,并被英王封爵。
戴维名言: 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都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得出的。

**拉姆福德(Rumford)奖,是英国皇家学会自1800年开始颁发的每两年一度的科学大奖,目的在于奖励对热学和光学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起初仅限于欧洲科学家、后来扩展至全世界。)


科学家预言:本世纪末地球只有10亿人幸存

  据最新一期《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科学家预测,如果人类不立即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那么到本世纪末,地球表面的温度将会上升4°C。届时,地球上的大部分陆地将变成沙漠,还有一些土地会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没,大多数动物将从地球上消失,只有约10亿人能幸存下来,并艰难地生活在加拿大、西伯利亚、格林兰岛、南极洲等冰雪融化的地带。

  本世纪末全球升温4℃

  根据科学家设计的气候预测模型,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会在2100年左右上升4℃。还有一些科学家担心,如果人类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50年地球表面的温度可能就会较现在上升4℃。

  4℃听起来好像不算多,它甚至比白天和黑夜的温差还要小。然而,科学家警告称,一旦这种情况发生,我们现在赖以生存的许多土地都将变得不再适合居住。

  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使许多海滨城市淹没在2米高的海水中。如果格林兰岛冰原和南极洲部分冰原也发生融化,那么海平面将会升得更高。

  此外,地球上更多的土地将沦为沙漠。由于泥土中的湿气将被大量蒸发,美国西南部、中美洲、南美洲大部分地区、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地都将变得缺乏淡水。世界各地原来的沙漠将会疯狂向外扩张,撒哈拉沙漠将会向北方蔓延,并吞噬掉欧洲南部和中部。

  南极洲将变“生命绿洲”

  地球上惟一还剩下足够淡水的地方,将是那些远离热带区域的高纬度地带。美国前NASA科学家詹姆斯·拉夫洛克预言称,如果地球将来只剩下少数几个地方适合人类居住,那么将绝对无法支持现在这样庞大的数十亿人口,所以人类将大批死亡,最后幸存下来的人类,将不会超过10亿人。

  然而,还有一些科学家抱着更乐观的观点,认为即使地球上许多地方都变成沙漠,剩下的可居住区和“生命绿洲”仍可以维持目前60多亿人口,甚至更多人口的生存。科学家评估称,地球上到时可能有90亿人需要“拯救”,人类将根据地球资源情况来重新安置人口、大量移 民,如今冰雪皑皑的南极洲西海岸将变成树木葱郁的“绿洲”,上面将建满摩天大楼,里面住着密密麻麻的人。

  不过,由于农田沦为沙漠、生物大量灭绝,未来的人类如何喂饱肚子,将成为一个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华盛顿大学专家戴维·巴蒂斯蒂分析称,由于淡水变得稀缺,所以食品生产流程必须更有效,庄稼生长周期必须更短,人类必须更多种植那些耐旱的庄稼,马铃薯也许会取代水稻 成为人类的主食之一。

  拯救自己要从现在开始

  科学家称,如果人类现在就采取行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还是可以防止地球陷入劫难般处境的。

  曾经获过诺贝尔奖的德国美因兹市马克斯·普兰克化学协会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茨恩说:“我很想乐观地认为人类会幸存下来,但我实在找不出乐观的理由。为了人类的安全,到2015年,我们必须减少70%的温室气体排放。可现在,我们排放的温室气体仍然以每年3%的速度增加着。

摘自<<侨报网>> http://www.usqiaobao.com 2009-03-01 作者来源:龙网-重庆晨报


梁从诫:今生为绿,来世为公

(2008年12月18日)

  10月28日下午,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首任会长梁从诫先生因病在北京辞世,享年78岁。梁从诫先生因显赫的家世——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后半生献身环保而为公众所知。他被誉为中国民间环保“第一人”。世间已无梁从诫。即使他不发声,人们也习惯于从他的存在中寻求力量。

  令人深感意外的是,全社会都在为他的离去发出悲鸣。学者、政府官员、环保人士自不必提,很多企业家、公众人物,甚至普通百姓都在参与悼念。人们本以为,老人晚年的影响力主要在环保领域。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曾经,他的讲座只有5个听众。今天,当全中国都是他的听众,他却不再开口了。

  2006年,梁从诫遭遇交通事故,从此病卧在家,逐渐思维模糊。逢年过节,当他的追随者们来到面前,他已认不清每个人的身份,但嘴里依然说着:“你是自然之友的,你是自然之友的……”

  自然之友建立之初,发起人还没有“NGO”的概念,随着对中国环境问题和社会现实的深入,它打破了血缘、地缘、业缘这些传统的组织脉络,开始真正通向不设边界的现代公共生活。

  但它收获的挫败感,远多于成就感。梁从诫曾经每天接无数电话,电话的另一端,环境投诉从四面八方涌来。日复一日。

  1998年,打击盗猎、保护藏羚羊的野牦牛队在赴京演讲后突遭解散,稍许高调招致了灭顶的命运。亲自协调演讲事宜的梁从诫,陷入了沉默。他对伙伴们无力地说:“怎么会这样?我心里难受。”

  他一次又一次强烈地感觉到:封建主义的鬼魅,依然游荡在这个千年大国的上空。

  他私下里质疑:“我们到底能改变什么?”在执掌自然之友的最初几年里,梁从诫空前谨慎。作为缔造和保护这个稚嫩机构的人,他彼时的孤独几乎无人可诉。

  多年之后,当我们的国家在现代道路上走得更稳健之时,无人了解他那时的落寞。然而,这就是他存在于那个时代的价值。

  我们不能想象,在并不久远的那个年代,如果不是凭借名门之后的特殊影响力,自然之友这样一个试图以民间行动贡献于社会的机构,怎么可能掀起一定的社会波澜;我们更不能想象,如果不是凭借政协委员的特殊影响力,“保护滇西北原始林”的呼吁书,怎么可能送达国务院副总理的手中?滇金丝猴的生存困境,又怎么能得到缓解?同样不能想象,如果不是梁从诫本人过硬的家学素养、极佳的英文和国际交流能力,英国首相怎么会回信赞同禁绝藏羚羊绒贸易?今天,当成龙在公益广告中一遍遍地说着“没有贸易就没有杀戮”之时,人们难以想象:十多年前,这是惊世骇俗之念。

  后人将更难想象,在政治上刚刚解禁的那个时点,如果不是这样的特殊身份和特定影响力,中国民间公共参与的第一步将如何迈出。

  历史无法假设。西南联大避居重庆李庄时,林徽因女士曾对幼小的梁从诫说:如果李庄沦陷,就证明中华大地已经倾覆,自己就跳江而去,绝不当亡国奴。可就在战事难测、颠沛辗转的途中,梁思成先生依然要求学生每天削好铅笔,对功课不得有丝毫马虎。

  不问他人如何,做自己应该做好的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素养。梁从诫曾经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他同时体会着最强的生命能量和最深的无力感。直至今日,自然之友还是一个挂靠在中国文化书院下面的二级机构。

  中国公民社会的初生和幼年,也许在客观上依靠文化的传承,也许要在特殊的佑护下呼吸,却也必须在某一个时刻斩断依赖,突破自身,有勇气和能力与童年作别,靠成千上万的普通人,真正站立起来。 梁从诫的独特影响力,正是他运用个人影响、高层私交撕开了公民行动的一角,但同时他也必须将自然之友推离这样的行动模式。这是梁从诫遭遇的悖论,是民间环保运动遭遇的悖论,也是中国现代性道路上的强大悖论。 我们祈祷:世间再无梁从诫,祈祷中国不再需要以强烈的个人色彩,来推进现代精神的奠基。祈祷日后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来自你我这些普通人的思维和行动;我们向先生的背影深深致敬,并且彼此勉励。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徐楠 发自北京 2010-11-04 10:56:20 来源:infzm.com


About Us | Site Map | Privacy Policy |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