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半岛游记 (6)
|
目录(隐藏) |
5)丰沙湾(Phonsavan)
琅勃拉邦至丰沙湾,照例是老式的盘山公路。我因此前已经走过几次老挝的盘山路,而且在国内搭载重卡车旅行,走过平均海拔近5000米的颠簸无比的新藏线(新的新藏线正在建设中)都没有出现过晕车,所以根本就没有把这段路放在眼里。中午吃饭的路边餐馆,难得的高性价比,我特意要了鸡肉饱餐了一顿。没有想到, 此后的盘山路虽然路况很好,平坦。但是,路窄、连续的小拐弯,客车左右摇摆,幅度大、频率高,是我完全没有经历过的。不到半个小时,刚吃下去的东西全部吐了出来,可惜了一顿好饭。立刻服了一粒乘晕宁,情况才得以控制。
-
images\article\zhongnan\photo\61001.jpg
1/12 琅勃拉邦至丰沙湾的公路两侧
-
images\article\zhongnan\photo\61002.jpg
2/12 琅勃拉邦至丰沙湾的公路两侧
-
images\article\zhongnan\photo\61003.jpg
3/12 琅勃拉邦至丰沙湾的公路两侧
-
images\article\zhongnan\photo\61004.jpg
4/12 琅勃拉邦至丰沙湾的公路两侧
-
images\article\zhongnan\photo\61005.jpg
5/12 琅勃拉邦至丰沙湾的公路两侧
-
images\article\zhongnan\photo\61006.jpg
6/12 琅勃拉邦至丰沙湾的公路两侧
-
images\article\zhongnan\photo\61007.jpg
7/12 琅勃拉邦至丰沙湾的公路两侧
-
images\article\zhongnan\photo\61008.jpg
8/12 琅勃拉邦至丰沙湾的公路两侧
-
images\article\zhongnan\photo\61009.jpg
9/12 琅勃拉邦至丰沙湾的公路两侧
-
images\article\zhongnan\photo\61010.jpg
10/12 琅勃拉邦至丰沙湾的公路两侧
-
images\article\zhongnan\photo\61011.jpg
11/12 琅勃拉邦至丰沙湾的公路两侧
-
images\article\zhongnan\photo\61012.jpg
12/12 路边餐馆的清炖鸡肉和糯米饭
丰沙湾是川圹省的省会,来这里的目的是参观石缸平原和战争遗迹。我参加了当地旅行社组织的一日游,除以上两个项目外还包括参观苗族村和一顿午饭。包括英文导游、往返车费和门票及饮水,全部费用120¥RMB。除我之外还有一个在新西兰留学现度假的中国小伙子;一对儿60岁左右的新婚夫妇,男的是高大的美国人,女的是身材瘦小几乎不会英语的泰国人;两个澳大利亚的小伙子和两个刚服完兵役的以色列姑娘(估计是得到了一笔退役费,正在为期9个月的旅行途中)及两个欧洲女孩儿,一行10人。
清晨在旅馆的阳台上,拍到了这里沙弥们集体化缘的一幕。
![]() | ![]() |
丰沙湾的清晨 | |
![]() | ![]() |
被称为“世界四大石器之谜”之一的老挝石缸平原(其余为英国的巨石阵、智利的巨石人像、南美的石人圈) 已列入联合国遗产名录,见照片。丰沙湾周边土地上共散落着3000余只大小不一的石缸,其中有的石缸高3米,重6吨,可谓庞然大物。我们只去了1号平原,据说3号平原最好看。这些石缸的排列没有任何规律,其下部均被深埋于地下。是年久自然沉陷,还是建造者有意深埋,谁也说不上来。在部分石缸的内壁,依稀可以看到一些人工凿磨的痕迹,但迄今为止,考古学家仅在附近找到过几柄可能是狩猎用的小刀。石缸的建造年代大约距今2500年,由大理石、沙岩石和石灰石打造,而当地并不出产这些石材。考古学家由此认定,石缸是在其他地方造好后运来的。但即使在今天,这里交通也极不方便,更何况2500年前!石缸的来历有几种推测:川圹省原是古战场,当地人猜测,石缸可能是古代国王用来存放战死将士尸体的石棺,但矛盾的是,石缸周围没有任何骸骨遗留。有观点认为,石缸是实施酷刑的工具,其方法与中国古代将人砍去四肢装入瓮中相似,如果3000多个石缸都作行刑之用,实在过于夸张。部分当地人认为,石缸是古代国王装犒赏将士的美酒盛器,但如此巨大的石缸,往里装酒是非常困难的,这个说法也存在不少疑点。考古学家认为,石缸可能是当地先民为防旱而建造的巨型贮水器,因为有一个石缸上盖有巨型石盖,很像容器的盖子。本人以为此说有些靠谱。但目前没有证据显示曾有部落在此活动。随后我们参观了战争遗迹。

以色列的退役女兵
2/8

东南角矗立的西萨旺.冯王铜像
3/8

至尊无上的勃拉邦金佛将移至竣工后的琅勃拉邦佛阁
4/8

这些缸够大吧
5/8

这些缸够大吧
6/8

这些缸够大吧
7/8

这是一个幸运缸,只有它带盖子
8/8
老挝内战(Laotian Civil War)发生于1953年至1975年,为左派的老挝人民党巴特寮(Pathet Lao意为老挝人的土地)与右派的老挝皇家政府间的内战。作为全球冷战的一场代理人战争,双方都有受到国际超级强权的支持。美国中情局特别活动科担心老挝人民党取得政权,招募高地苗人(Hmong),秘密介入了战争,因此这场战争又被称作秘密战争(Secret War)。—摘自维基百科。
1954年5月7日奠边府大捷(1950年中国派出了顾问团)迫使法国在日内瓦协议上签字。之后,美国便开始向越南及老挝和柬埔寨渗透。1955~1960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南越扶植吴廷琰担任总理,建立亲美独裁政权。在美国的支持下,吴廷琰集团发动“控共”、“灭共”战役。1961~1964年。肯尼迪政府发动“特种战争”,由美国出钱出枪派顾问,训练当地军队。1965~1968年。升级为“局部战争”,扩大战争规模,开始对越南北方的轰炸袭击。1965年,约翰逊下令采取“雷声隆隆”行动,在南越不再局限于使用傀儡军,美国直接派军队参战。侵越美军迅速增加,达到50万人。1968年初,越南南方军民发动“春季攻势”,同年3月,约翰逊政府被迫宣布部分停止对北越的轰炸。5月越美巴黎谈判开始。11月美国宣布完全停止对越南北方的轰炸。至此,“局部战争”失败。1969~1973年。尼克松政府提出“越南化”政策,重新采用“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手段,同时宣布从南越逐步撤出美国部队。美越继续会谈,并将双方会谈扩大为包括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及西贡阮文绍政权在内的四方会谈。1973年1月27日,美国被迫在结束越南战争的协定上签字。为时12年的侵越战争到此结束。1973~1975年。美国军事力量从南越撤出后,南越阮文绍政权十分孤立。1975年越南人民发动总进攻,打垮南越傀儡政权,解放了西贡,完成了南北统一。越南战争结束。战争期间,美国共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弹,远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个战场投弹量的总和,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美国,5.6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
鲜为人知的是越战期间,美国在老挝打造了一支“秘密部队”以协助美国在老挝执行敏感任务。即“特别游击队”(SGU),从事隐蔽任务。当时,北越部队可以在老挝展开行动,但美军因国会禁止而无法进入老挝。超过3.5万名老挝籍的“秘密部队”战士(高地苗人)在老挝的战斗中牺牲,余下的几千名在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大多逃离老挝,去了泰国的难民营,最后才去了美国,成为了美国公民。我此前看美国的影视剧常提到苗人,感觉很奇怪,曾想中国的苗族为何跑去美国呢。老挝的苗族是从中国经越南迁入的,因是外来民族,都生活在高地山区。地位低下,生活贫困。或许是想借助美国人的力量争取出头之日,遂在战争中站在美国一方。美国对老挝也实施了高强度的“地毯式”轰炸。1969年仅一次美军的轰炸就毁掉了川圹城区至少1500栋建筑,及石缸平原的2000多栋建筑。许多小镇和村庄在地图上永远消失。连续不断的饱和轰炸迫使川圹人入洞穴居。一位幸存的村民说:“炸弹落地就象人播种”。我问同行的40多岁的当地导游:你的家人比如爷爷奶奶或认识的人中有没有死于美军轰炸的?他回答:many, many, many。我又问:你们不恨美国人吗?他说,不恨。我想,这样一个笃信佛教的民族,一定是懂得宽恕(借助基督教的词汇,我不知佛教中有无相应的词)的。可是,人家忏悔了吗?我告诉他,我去过巴阿交界的奇特拉尔,白沙瓦。那里的巴基斯坦人恨死美国人了。他说,我懂。因为现在美国的无人机还在那里轰炸。
同行的那个大块头的美国人,年轻时是校橄榄球队球员。他告诉大家,越战时年轻人是被政府绑架(1974年以前是义务兵役制)送上飞机,还要在屁股上踹一脚,这样前往越南的。他那时年龄稍小一些,每天看着比他大一点的年轻人被送往越南,就提心吊胆的。担心这一切明天也要降临在他的头上。
现在,无数的战争残骸和未爆炸物,仍遍布川圹的中东部地区,没有几代人的努力是不会完全消失的。战后,有很多泰国人在老挝收购炸弹壳运到泰国回炉。老挝政府已严禁任何这种炸弹壳的出口了。我们在前往石缸平原之前,要先去当地的一个旅游管理部门获得许可证,因为该地区有大量的战争遗留物。在这个管理部门的院子里堆放了一些遗留物供游客拍照。

战争遗留物
1/12

战争遗留物
2/12

战争遗留物
3/12

战争遗留物
4/12

美军飞机曾向这个溶洞发射了火箭弹数百人死亡
5/12

炸弹坑
6/12

刚要用手触摸地上的金属物,被严厉制止.匆忙拍了聚焦不清的照片
7/12

穿破石缸的大树
8/12

老挝的自然条件很好.雨季过后就有松树满山遍野地生长而无需人工种植
9/12

老挝的自然条件很好.雨季过后就有松树满山遍野地生长而无需人工种植
10/12

经历过饱和轰炸的土地至今寸草难生
11/12

经历过饱和轰炸的土地至今寸草难生
12/12
午饭提供的是老式米粉,味道不错,我基本上对粉(在当地话里这个音很难发,要极力控制口腔后部的张开度)百吃不厌。因为喝汤对我很重要。还有一个重大收获,澳大利亚的小伙子刚刚结束了伊朗之行。对那里赞赏有加,并用手机大秀伊朗照,引得阵阵欢呼声。我很高兴获得了第一手的背包客在伊朗旅行的经验。
饭后进行另一个项目,探访苗族村。别人的心情怎样,我不知道。反正我感觉没有工业的国家很悲催,令人心痛,苗人来自中国啊。另一方面,这里却打扫的很干净,人们的精神状态并不消极。他们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使生活美好。据说一日游的游客所付费用的一部分,直接补贴给接待游客参观的农户或村庄。我们先参观了一个酿造米酒的村子。这种米酒的酿造和中国南方的米酒酿造应该完全一样。发酵后蒸馏提纯。游客免费品尝一小杯,然后喜欢的再购买瓶装酒。这对我没有什么新意,不过尝着度数比中国米酒要高。那个美国前橄榄球队员买了一大瓶。看来,这家的米酒生意收入不错,新盖的房子很漂亮。另一个村子因为充分利用战争垃圾而著称。

等待午餐
1/28

发酵的米酒缸
2/28

米酒提纯
3/28

酿酒人家的新房
4/28

一样幸福的童年
5/28

一样幸福的童年
6/28

一样幸福的童年
7/28

一样幸福的童年
8/28

整洁的苗族村子
9/28

整洁的苗族村子
10/28

磨房
11/28

简陋民居内部
12/28

用作院墙的炸弹壳
13/28

储存待用的炸弹壳
14/28

储存待用的自然材料
15/28

最常用的自然材料
16/28

老式牛棚
17/28

炸弹壳支撑的鸽子窝
18/28

炸弹壳高脚楼
19/28

老式私家车棚
20/28

贮藏室
21/28

老式胡同
22/28

在建新民居
23/28

幸福的老猪
24/28

勤劳的妇女
25/28

勤劳的妇女
26/28

公用水房
27/28

最常用的自然材料
28/28